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年
2021-03-24 18:18舜耕院区
2021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辛丑年的第一天。
农历以天干地支计年,每六十年为一甲子。六十年一轮回,从古至今。翻开历史长卷,中国人的记忆,点点呈现……
起
相传“年”是食人兽,深居于海底,每逢除夕便上岸食人,人们放鞭炮为了驱逐“年”,第二天没有被吃掉的人便会拱手作揖相贺,庆祝度过了除夕,“过年”便由此而来。
炎黄子孙在故事中传承着文化,在阴历年末踏上归途,在正月将尽又背上行囊,远赴他乡。年,意味着一段旅途的结束,也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过年,从来都少不了喜悦与美满、憧憬与感叹。
然而事实却不完全如此。
时间的滚轮回到两个甲子之前的1901年,羸弱的清政府派李鸿章与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赔1两银子;我相信在船坚炮利的殖民者面前,年味不会再那么浓厚与喜悦;
然而这只是一个时点。回望近代的中国,就是一部屈辱史与挨打史,一个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在忙着割地赔款:从鸦片战争失败到北洋水师覆灭,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从鸦片泛滥到国土被瓜分。一个民族的自信逐渐降到了冰点,一个国家走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我相信处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年味也不会那么浓厚与喜悦:国将不国,何以为家。
时光车轮向前,1937年的卢沟桥,一声枪响开启了八年的抗战,从淞沪会战到百团大战,聪明果敢的中国人打了不少漂亮仗,但是敌我力量毕竟太过悬殊,敌后根据地,被迫迁移了一次又一次。这时的中国人,虽然面对的条件无比困难,但是每次过年,逐渐有了等待和期盼。
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一声高呼,“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屈辱了一百多年,被压迫了一百多年,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从冰点又开始重拾,多年的抗战让我们愈战愈勇,那年过年,人们的祝愿,一定质朴而纯洁。
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鸭绿江边的艾森豪威尔不相信中国人会参与这场战争,他认为志愿军在碰上仁川登陆后的美军,对志愿军来说不是战争,无疑是自杀。然而勇敢的中国人,用无数生命唤回了民族自信心与尊严。那年过年,有无数失去亲人的痛哭,而英雄的人们,换来了更多人的欢声与激昂。幸福,从来都来之不易,需要无数人用生命去守护。
1951年,艾森豪威尔请示过杜鲁门,是否使用原子弹。据史料记载,杜鲁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同意,试想如果同意了,中国会有多少个“广岛”、“长崎”,而中国人在那时,一点办法都没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弱小。随后,1964年,一朵蘑菇云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升起,举国欢庆!那年过年,人们在送祝福的时候,或许也讨论着如何扬眉吐气与打倒帝国主义。
承
1949年是己丑年,牛年,2021年,也是牛年。这年3月19日,中美双方高级别会谈中,杨洁篪委员的一番话红遍了全球,在回答美国人的倨傲时他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种硬气的口吻,得到了无数国内外人士的点赞,然而这背后是强大国力的支撑,是无数个韬光养晦的日夜积攒的国运,是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殚精竭虑的奉献。
几年前,习近平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种基于底层逻辑的自信,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极大的智慧与极大的勇气才能实现的,然而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人真的做到了,而且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人们的收入中,来自于城市的建设中,来自于每个人对于未来的憧憬中。国运昌隆中,每一个年,都有盼头!
转
然而事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掠夺与扩张便一直伴随着世界格局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我们大量的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而后者又经过包装,把自己变成了世界规则的制定者与监督者,白人以及由白人包装过的犹太人,成了最优等的民族。这带来了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有一部分中国人变得奴性与反民族主义,认为白人是智慧、理智、法制的象征,而自己的民族有劣根性的,这些人跪的时间长了,都忘了怎么站起来了。
曾几何时,街上是耐克阿迪、影院是皮克斯与迪士尼、连过年的人们,都以买了进口的洋牌子而沾沾自喜。哈韩哈日的小年轻,把稀奇古怪的颜色染到头上,喷上发胶遮住眼睛,从而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而自从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提出之后,这种现象在悄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了汉服、用的是国产品牌“美丽日记”、套头衫上印着的汉字李宁,变得越来越时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节日,而不是在阳历的年底,买棵松树和袜子,等着白胡子老人骑着驯鹿送跨国快递。
中国人的春节,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传统。
易经的版本很多,而流传最广的是周文王拘于羑里而作的《周易》,之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给了很多“留白”,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给了一个准则,却不拘泥于准则,这在变化越来越快的21世纪,更能适应和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延续了几千年的回家过年,在政府号召就地过年之后,多数人都积极响应且毫无怨言的原因。这种应变的能力和团结的能量,是几十年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动力支撑,也是我们坚信每年过年,都能越过越好的底气。
合
过年,既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群人的记忆。这种记忆扎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个人的成长幻灯片,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晴雨表。它是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漫漫岁月长河的荣辱兴衰,泥沙俱下;它是历史的洪流,席卷着仁人志士的梦想与伟业,奔腾向前。唯一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作为文明古国,经历了几次灭顶之灾后,仍能站起来继续向前,仍能不折不挠、历久弥新。
作为一名医生,在建党100周年与建院65周年之际,我回望过去,畅想未来: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离不开国家中每个人的努力与抗争、坚忍与信念。作为一名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我主动报名,为抗疫贡献了绵薄之力;我的同事和同学,很多都身赴一线,用生命为百姓筑起了一道白色的围墙,这道围墙坚固到不曾有缺口,因为一旦有缺口,就会有新人冲上去把它封上,这种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敢于亮剑的底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日常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皆因我在工作中看到了医术高超且品德高尚的老师与前辈,在追求学术与医人治病时的专注与热忱,一辈子踏踏实实干好一件事,就是我对我热爱的医疗事业的追求与目标。
每年的过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谈谈这一年的经历和感悟,我想2021年的主题,绕不开的就是疫情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我希望通过连同我在内的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家家户户在过年提到医务工作者时,能泛起欣慰的微笑,那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那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年,会更多增加一份成就感与满足感。
过年,一件几千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美好传统。每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它的回忆,这种个人的回忆汇集成了集体回忆,而集体回忆,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这部分却不一直都是彩色的:它掺杂了洋人的火炮、割地赔款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坚持、罗布泊的呐喊、新时代的铁骨铮铮,以及十四五规划对未来的蓝图布局。历史证明,只有始终坚定的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才是从一个辉煌迈向下一个辉煌的最佳路径。这是条知易行难的路,也是一条充满着坎坷的路。但困难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绊脚石,而是垫脚石,助力我们攀向更高。
这才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他不仅仅包含着快乐与喜悦,还交织着苦难与抗争。通过勤劳勇敢中国人的不懈努力,未来的每个年,都会更加浓厚,更加精彩!(王枫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