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2025-01-01 08:24检验科

凝血四项是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这四个指标,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一般为10~14秒,超过正常值3秒或以上为异常。

延长:可能表示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或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使用抗凝药物等。

缩短:可能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一般为22~38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或以上为异常。

延长:常见于血友病A、B(即凝血因子Ⅷ、Ⅸ缺乏),凝血因子Ⅺ、Ⅻ缺乏,或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等情况。

缩短:可能表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一般为14~21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或以上为异常。

延长:可能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溶亢进或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情况。

缩短:临床意义一般不大。

四、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一般为2~4g/l。

增高:常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病、妊娠高血压等情况。

降低:可能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凝血四项检查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