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

2015-08-01 00:00本站原创

 

廉政小故事

公仪休拒鱼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

  

  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关于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故事

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王公桥 的故事
      南宋的王十朋,曾任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地方官。饶州紧邻鄱阳湖,常有盗匪出没其间,百姓深受其害。王十朋到任后,宣布对盗匪将严加处罚,以敬效尤,一时间威震四方,盗匪闻风而逃。从此,饶州太平,百姓视王十朋为青天
    
数年后,朝廷要把他调往 州。饶州百姓得悉后,纷纷前来看望,并联名上书意欲挽留。在难舍难分中,王十朋打点行装,毅然奔赴州。但是,沿路的一座桥已被苦留他的百姓拆断,他只好绕道而行。乡民们知道无法挽留,便扶老携幼,痛哭流涕,送了一程又一程。后来,人们将拆断的槔修复,取名为王公桥
   
戒石的由来的故事
    
   
  宋太宗在位期间,曾令全国各州、府、县衙署大堂前,立石一块,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戒石铭十六字,全文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下天难欺。这石称为戒石,使各级官吏进出均能见到。约140年后,南宋高宗颁黄庭坚手书戒石铭于各州府县。因此,后人提起戒石铭,都知道系黄庭坚所书。
    
这十六字戒石铭,并非宋太宗御制,也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后蜀主孟昶所作。孟昶虽是亡国之君,但为政却有可取之处。这戒石铭是他颁发境内各州县官吏的为官守则,全文共二十四句,宋太宗摘取其中四句。这四句用现代话来表达即:你们领的工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容易被你们欺压,但老天爷是不容你们得逞的。
     “
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此六生者,君子慎之。又《荀子·正论篇》:上公正则下易直,易直则易知,易知则易明,是治之所有生也。也用现代话来解释:在上的为官公正,导致在下的百姓都能明白事理,天下就太平了。这戒石用了几百年,历经元、明两代,后有人以出入不便为由,将立石改为牌坊,文字刻在牌坊上,戒石遂废。现在戒石是看不到了,但保定市直隶总督署旧址还保存着完好的木牌坊。
   
县令拉纤的故事
    
    
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
    
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我足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斛律光持身节俭的故事
   
   
  北齐左丞相斛律光严于律己。带兵上前线时,部队安营扎寨不完毕,他不走进自己的军帐。若两军交战,他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在朝理政时,他谨慎、务实,事必躬亲。平日生活十分俭朴,远声色,杜馈赠,罕见宾客。
    
后因仇敌离间,后主高纬疑其谋反而将其杀害。抄家时,仅得弓15张,箭百枝,刀7口,枣木杖20束,以及朝廷赏赐的槊2根。
   
雷义不收谢礼的故事
    
    
  后汉时,任郡公曹的雷义,曾依法使一个原拟判死刑的人免受死罪。该罪者出狱后,给雷义送去2斤黄金,以谢其救命之恩,但雷义坚决不收。后来,此人趁雷义农人未见,将黄金放到了雷义家的天棚上。
    
好多年后,雷义家修理房屋时,发现了天棚上的黄金。因该罪者已去世,雷义就将黄金交给了官府归公。
   
郭祖深食瓜报布的故事
   
   
  南北朝梁武帝时,郭祖深任后军行参军。他针对当时政弊,上书武帝:陛下宠勋太过,驭下太宽,故廉洁者自进无途,贪苛者取入多径……愿去贪浊,进廉平,明法令,严刑罚,禁奢侈,薄赋敛。其言论虽不为武帝所用,但不得不嘉其直言
    
郭祖深不但口出良言,而且身体力行。他任南州校尉时,搜查奸恶,不避王侯权贵。他带兵严明,每有用兵之时,总是令自己的亲属为先锋,如有不从,立即斩首。他衣食节俭,常穿一件旧衣,食不过一肉,从不接受任何人的馈送。
    
百姓对他十分敬重。一次,一老妪送他一只早熟的青瓜。他推辞再三,实在无法,只好收下,后立即叫家人送了一匹布给她。

雍正只信一半 的故事
   
   
古时,官员初到任,往往先极言吏治民生如何不堪,及过数月,则奏报已如何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以示政绩。对此,清朝的雍正皇帝明确表示:只信一半,并要求吏部据实考察政绩,不要轻信汇报。
    
其当政时,某地一官员为获取政绩,不分春夏秋冬,频繁征调民工大修水利,又强令丁均出钱五百以资。水利修成,奏报上来。吏部提议擢升他,但雍正派人一查,政绩是实,但却耽误了农业生产,加重了农民负担,民主怨言
    
于是,他提笔批曰:不允!断了此人的升官之路。
   
咸、苦、辣、酸待巡抚的故事
   
    
清朝,翰林院检讨王 运,为政奉公廉洁,生活极为简朴。他把住宅建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大门做得很矮。王 运说:我房子建在小巷内,来看望我的为官者,坐轿骑马都不能入内,可为国省金;大门作得低矮,可让来都弯腰低首思想贫苦百姓之疾苦。
    
有一次,王 运的学生、山东巡抚喻成格来看望他。王 运特地办了咸鱼、苦瓜、辣椒和酸薤四碟小菜招待。席间,他对喻成格说:你读书入仕,吃多了美味佳肴,今日我请你尝尝这咸、苦、辣、酸的味道。喻成格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回去后,写了一副对联挂于书房,作为座佑铭:谒恩师,遵训诲,处世须尝四味;礼贤士,察民情,虚心当低一头。
    
从此,喻成格一心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百姓的赞颂。
   
烧船称钉的故事
    
     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饮私囊。造船官员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
    
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船烧过错了,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从此,以此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金额大写的由来的故事
   
   
  明朝初年,曾发生一重大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户部待郎,任职期间,他利用职权勾结他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担精粮。该案牵连政府众多官吏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地主。
    
朱元璋闻知此案,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数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