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时候的年味儿
2021-03-22 08:44舜耕院区
在老祖宗留下的数个传统节日中,当属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无论身在祖国,还是身在海外,春节的味道永远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也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对于我们八零后来说,过年最深刻的记忆应属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也就是这是小朋友们每年最期盼的时刻,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各种平日吃不到的美食糖果,有大人留给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更开心的是会有压岁钱,可以买到心仪的玩具。
小时候放寒假回到农村爷爷家,最开心的就是跟着爷爷赶大集置办年货,爷爷通常会给我买一支甜甜的糖葫芦拿在手里,跟随爷爷的脚步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眼前各种形状的糕点、花花绿绿的布料、成衣,图案各异的年画、各种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伴随着地方特色的叫卖,琳琅满目已不能充分形容农村大集的丰富,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过年不可或缺的当然不只是买买买,奶奶在家也不会闲着,会带着女人孩子们做各种面食,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发面,面发的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发大财,吉祥如意,形状也尤为重要,蒸出来的大饽饽有圆形的,象征着团团圆圆,有面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面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我最爱做的就是包豆包,煮熟的红豆和地瓜伴着红糖做馅,单是这个馅就已经很美味了,每次包的时候都会偷吃,拿面皮包裹起来蒸熟后,更是又香又甜,不用说,这准是意味着甜甜蜜蜜。
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上面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盼。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对联、“福”字,而且屋内主墙上的福字还要倒着贴,表示“福气已到”,客人说一句“福到了”,是对主人最好的祝福。灶台旁的墙上要贴上灶神像,摆上祭品,祈求降福免灾。春节文化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每一个中国人。
当然,重头戏还是年夜饭,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背景音乐,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温暖的炕上,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奔波在各地的家人团聚到一起,孩子们聚在一起有了玩伴,大人们分享着这一年的收获与喜悦,,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一般在快要跨年的时刻,长辈们就会分发压岁钱,希望孩子们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平安顺遂,孩子们会排成一排给长辈们磕头拜年,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新年快乐。等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女人们开始煮饺子,春节的饺子与往常的不同,必须包成元宝的形状,表示“招财进宝”,有的里面还会有红枣、硬币、红糖,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早起干活,勤劳致富,吃到红糖意味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开开心心,而吃到硬币则意味着新年里财源广进。煮饺子的同时,男人们要鸣放鞭炮,孩子们则手拿烟花奔跑在开心自由中,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和烟花的燃烧声响彻除夕的夜空,预示着驱散过去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沉浸于春节文化的习俗中,迎新春,贺新年。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热闹的拜年时间,中国人的浓浓人情味在这几天得到充分诠释,孩子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提着礼物跟随着大人走亲访友,一见面先说一句“过年好”,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拜年之余,村子里面踩高跷、舞龙狮,唱大戏,赶庙会,热闹非凡。
爷爷走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过年,变成了各自的小家庭单独过年,串门式的拜年变成了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微信视频,随着年龄的增长,告别了单纯的童年时光,从求学到工作到成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假期越来越短,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中的年味也越来越淡,但是记忆中童年的年味却始终清晰。(郎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