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解读微课堂:11 月起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里的民生保障密码

2025-10-29 15:59法规办公室

发热患者集中就诊的快速处置、群体性疑似中毒的紧急救治、新发传染病的应急响应…… 这些医疗场景都离不开法治保障。2025年9月12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将于 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公共卫生应急领域的 “操作手册”,既是医院快速响应的 “硬支撑”,更是公众安全避险的 “保护伞”。今天就带大家读懂这部新法里的实用知识。

一、事件分四类四级,应对重点各不同

新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与响应标准,让防控更精准:

1.四类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如流感大流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集中出现的未知发热)、重大食物 / 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四级响应:按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Ⅰ 级)、重大(Ⅱ 级)、较大(Ⅲ 级)、一般(Ⅳ 级),Ⅰ级为最高级别,对应全国性或跨区域疫情等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新法与《传染病防治法》形成互补,前者侧重全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后者聚焦传染病专项防控,织密双重防护网。

二、每个人的 “应急响应义务” 请收好

新法明确 “个人是应急防控第一责任人”,以下3点义务必须履行:

1.及时报告不拖延:发现家人出现聚集性相似症状、社区出现健康异常等情况,立即向社区或医院报告,法律建立报告免责机制,无需担心 “误报追责”;

2.配合处置不抗拒:疾控流调、隔离观察、环境消杀等措施均为法定要求,拒不配合可能面临罚款等行政处罚;

3.主动备防不松懈:学习口罩正确佩戴、消毒流程等应急技能,主动接种疫苗,这是法律倡导的 “个人防护责任”。

三、医院的 “硬核应急举措” 有法可依

作为应急处置前沿,医院的每项行动都有法律支撑:

1.常态备防:组建应急医疗队,每月开展发热聚集、中毒救治等场景演练,储备防护物资和急救设备;

2.快速响应:按响应级别启动对应预案,比如Ⅰ级响应时开辟专用病区、启动24小时核酸检测,确保 “早处置”;

3.哨点监测:通过门诊系统实时追踪异常病例,及时上报聚集性症状信息,为区域防控提供预警。

四、这些权益保障,新法给你撑腰

新法在应急处置中凸显人文温度,重点保障三类权益:

1.特殊群体关怀: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优先获得救治和生活保障,医院会开辟 “应急绿色通道”;

2.信息与财产保护:流调信息仅用于应急处置,事件结束后立即删除;被征用的设备场地,事件后会返还并补偿;

3.医护保障强化:参与应急的医护享受防护物资保障和津贴,因工作致病致残的落实优抚政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医患携手的 “安全约定”。11月施行后,我们会将法律要求融入应急处置全过程,也期待大家一起学法知责,共筑公共卫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