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常见的两大污染
2024-12-23 08:57中心实验室
在精密复杂的细胞培养世界里,维持一个无菌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即便是最细心的操作,细胞培养过程中仍可能遭遇不速之客,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位“捣蛋鬼”便是支原体和黑胶虫。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麻烦制造者。
一、支原体污染:微小却威力大
支原体,一种极其微小的原核生物,堪称细胞培养界的“隐形杀手”,因其体积微小,能轻易穿透常规滤膜和抗生素屏障,成为细胞培养中最棘手的污染源之一。
常规显微镜下难以捕捉其踪迹(可通过电镜观察到),但其存在会悄无声息地改变细胞的生长参数、代谢速率乃至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受污染的细胞可能会出现生长迟缓、形态异常、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① 支原体污染的特征:
细胞增殖速度减缓、上清液依然清澈、大多数背景干净,但细胞形态可能出现异常,如拉丝、铺展等现象。
晚期支原体污染会导致细胞培养基变酸性,但通常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培养物受到污染。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的特征:在污染的早期阶段,支原体通常不会引起培养基的pH值变化,也不会对哺乳动物细胞产生显著的毒性影响。支原体的生长主要与哺乳动物的细胞膜有关。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支原体污染的迹象,然而,支原体可引起细胞生长特性的变化、细胞代谢的抑制、核酸合成的破坏、染色体畸变、细胞膜抗原性的变化,并可改变转染率和病毒可接受性。
这些“微小盗贼”通过吸取细胞营养,导致细胞生长受阻,形态异常、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② 常见原因:
支原体污染往往源自污染的培养基、血清或是实验室环境中的空气传播。
③ 鉴定方法:
PCR法、显色法、荧光染色法等。
④ 处理方法:
若细胞污染后状态尚可,添加支原体抑制剂培养2-3代可转阴;若细胞污染后状态很差,建议消杀后丢弃。
⑤ 特别注意:细胞支原体污染通常不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小黑点,小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可能是其他类型的污染,如真菌、黑胶虫或灰尘颗粒等。
二、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究竟是一种生物还是非生物,迄今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细菌,或是真菌,也有人认为是血清中原虫或蛋白结晶。这种污染会导致细胞营养消耗加速,生长速度减缓,严重时还会引发细胞凋亡和坏死。更令人头疼的是,黑胶虫往往随细胞传代而传递,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对它几乎无效。
① 黑胶虫污染的特征
不同于支原体,黑胶虫是一种更为直观的污染现象。在显微镜下,黑胶虫以黑色颗粒或片状形态出现,它们在培养液中进行布朗运动,且随着时间推移数量逐渐增多
② 常见原因
黑胶虫污染可能与使用劣质血清、频繁的血清冻融、或是实验室卫生条件不佳有关。
③ 处理方式
防治黑胶虫污染,首要任务是优化实验操作,比如使用高质量的血清、减少血清的冻融次数、及时更换培养液并保持培养环境的清洁。若细胞污染后状态尚可,添加黑胶虫抑制剂培养2-3代可转阴;若细胞污染后状态很差,建议消杀后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