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齿口腔保健常识

2014-10-31 00:00本站原创

从零岁开始!
    大约在母亲怀孕六周时,孩子的牙齿开始发育,因此牙齿的数目、大小及形状早在胚胎时期就已决定了。牙齿是否能够发育正常除了受到遗传的因素影响之外,母亲怀孕过程是否顺利以及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等,都会影响孩子牙齿的健康。因此口腔保健必须从零岁开始。

儿童常见的口腔情况--蛀牙
蛀牙是儿童除了感冒以外最常见的疾病!! 

蛀牙是怎么形成的?

细菌利用牙齿上的食物残渣产生对牙齿有害的酸性物质,长时间与牙齿接触所造成。初期的蛀牙是牙齿脱钙,继续破坏就产生蛀洞。
 
蛀牙会不会传染?
“YES”
蛀牙的细菌会经由照顾者(父母或褓母)的唾液传染给孩子,所以照顾者也应做好口腔保健。

什么是奶瓶性蛀牙?
    奶瓶性蛀牙是因幼儿长时期含着奶瓶睡觉或睡前喝牛奶,而睡着时因口水分泌较少,牙齿在酸性环境中浸泡一整晚,久而久之造成白色的牙齿脱钙,时间更久就产生黄褐色蛀牙(尤其好犯上门牙)。
 
奶瓶性蛀牙有哪些不良影响?
    因幼儿配合不易,拖愈久愈难治疗。即使将来换成恒牙也非常容易蛀。严重的奶瓶性蛀牙会引起牙齿疼痛,造成饮食摄取困难,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外观及发音,甚至造成将来齿列不整。

为什么会齿颚不正?
遗传因素
(1) 牙齿与牙床骨骼大小比例不佳:
大牙齿配小的牙床骨骼→牙齿拥挤
小牙齿配大的牙床骨骼→牙齿间有空隙 

(2) 上下颚骨相对关系不良:
大的上颚配小的下颚→暴牙 

小的上颚配大的下颚→前牙反牙合,俗称“地包天”
环境因素
(1)不良的口腔习惯如吸手指、吸奶嘴、口呼吸等。持续久了,就会造成口腔变形,必须求助于牙医师予以矫治。
(2)乳牙过早丧失或换牙顺序紊乱,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造成齿列不整。
齿颚不正有哪些不良影响?
1.容易罹患蛀牙、牙周病 
2.颞颚关节障碍、咀嚼功能不佳
3.脸部外观不佳以及影响发音 
 
牙齿外伤
牙齿外伤最常发生在:
孩子刚学步阶段
好动的学童及青少年时期 
肢体运动不协调的身心障碍者 
    六岁以前,由于牙齿支持组织尚未成熟,所以外伤时常常造成乳牙整个掉出来或是摇摇晃晃,必须尽快请牙医师检查恒牙发育是否受到影响。
    七岁以后的孩子如发生前牙外伤,可能撞伤的就是恒牙,所以要特别慎重处理。

牙齿外伤要如何处理?
~尽快就医~(第一时间跟牙医联系,所以请储存好牙医的电话号码)
    若牙齿整颗掉出来,应尽快将牙齿找到,抓住牙冠部分,稍微用清水冲一下(牙根部分不要触摸),再将牙齿塞回缺口中。如不确定位置是否正确,可将牙齿浸泡在冰牛奶或生理食盐水中,并且尽速就医予以固定。
 
牙周病
    牙周病不常发生在儿童,即使有大多是因牙齿刷不干净、口呼吸、内分泌之改变或药物的使用所引起之牙龈炎,以保守的治疗方式,如加强口腔清洁即可使状况改善。

 

儿童的口腔保健的家庭作业
~刷牙~

每天例行的刷牙及使用牙线是儿童口腔保健中最重要的工作。培养孩子洁牙的习惯,要从零岁开始!
    婴幼儿时期每次喂食完后,用湿纱布或大棉棒将食物残渣清洁干净,让孩子自小习惯由家长或照顾者帮忙清洁口腔。尚未长牙的婴幼儿,每次喂食完用湿纱布清除奶渣。
    孩子长牙后请爸妈开始帮他们刷牙,并且在轻松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使孩子喜欢上刷牙,如教孩子唱刷牙歌。六岁以上的儿童就可由父母辅导在浴室照着镜子刷。
 
正确的刷牙方式
    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竖刷法:刷上牙时,先将牙刷的刷毛轻放在牙龈与牙齿的交界处,然后通过手腕的上下活动像用梳子一样,刷毛自牙龈顺着牙缝向下刷,在同一部位反复数次;刷下牙时则同样的方法从下往上刷,这样可以把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清洁掉;刷牙齿的咬合面时可作来回拉锯动作。刷的时候要仔细,里面、外面、前牙及后牙都要刷到。
 
重点保护宝宝的"六龄齿"
    5~6岁左右的儿童,在乳磨牙的后方,上下左右各长出一颗恒牙,它就是第一恒磨牙。因为是在6岁左右萌出,所以又称为六龄齿。六龄齿在口腔中作用很重要。它牢固地埋植于牙槽骨中,在人的一生中承受的咀嚼力最大,在咬碎、研磨固体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六龄齿的咬合面大,牙尖高耸,小窝和裂沟深而细小,很容易积存食物残渣并形成菌斑。刷牙时,这些部位很难清洁干净,易发生龋齿。

当六龄齿萌出、龋齿尚未发生时,可到医院采取预防性措施,常用方法为窝沟封闭法。
 
和牙医叔叔,阿姨成为好朋友!
~定期检查~
一岁开始每年带孩子做两次以上彻底的口腔检查!!
定期检查的优点是什么?
    就孩子方面,可让他早一点熟悉牙医师及牙医诊所的环境,并且能定期的接受预防及保健工作。
    就家长方面,可让家长早一点对孩子的口腔状况有所了解,及早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及习惯。
    就牙医师方面,可让牙医师与孩子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并且能早期发现问题实时给予治疗。
 
怎样使小朋友不害怕看牙?
    临床上牙医师对有沟通能力的孩子(约三岁左右)使用简单易懂的字眼或代用语法,来解释将要进行的牙科治疗,然后介绍即将使用的器材,再示范将要进行的步骤,等孩子放松心情再进行实际的治疗。由这种渐进的方式消除孩子的恐惧,并不时鼓励孩子良好合作的行为,如:口头奖励、拍拍孩子、拥抱、送小礼物等。

家长应该怎么配合医师呢?
1.家长应先控制自己的焦虑才有办法安抚孩子。
2.就医之前亲子可一同阅读相关书籍,让孩子先熟悉牙科的环境以及牙科医疗人员。
3.不要为了取得孩子的合作而做不实的承诺。如告诉孩子不打针、不拔牙及不会痛。
4.将孩子相关的病史以及用药情形详细告知医师,如果孩子之前曾看过牙医,必须将其合作的情形及治疗的状况告知医师。
5. 在医师诊疗时能尽量保持沉默,以免影响医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
6.不要责备甚至处罚孩子就诊时不合作的行为。
7.治疗完成后注意孩子事后的反应,如果有上麻药要注意孩子咬嘴唇的动作,以免孩子咬伤自己。
8.请每年带孩子接受口腔检查两次以上!!

(张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