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釉细胞瘤
2019-04-23 00:00本站原创
成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上皮性良性肿瘤之一,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如切除不彻底,复发率很高,但基本上无转移倾向。肿瘤来源于成釉器或牙板的残余上皮,或牙周组织中的上皮剩余,发生于颌骨以外的成釉细胞瘤可能由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或上皮异位发展而来。另有极少数可发生于胫骨或脑垂体内。
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年龄范围很广,多数病例诊断时患者年龄为30-60岁,20岁以下患者少见。
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早期无自觉症状,后期颌骨膨隆,多向唇颊侧发展,压迫性生长可引起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上颌骨的成釉细胞瘤增大时可波及鼻腔发生鼻塞,侵入上颌窦并波及眼眶、鼻泪管时可使眼球移位、流泪及复视。下颌骨的成釉细胞瘤增长时,骨质受压吸收变薄,扪之可有乒乓样感。当肿瘤压迫下牙槽神经时,患侧下唇及颊部可能感觉麻木不适。穿刺时可抽出黄色、黄褐色液体。肿物覆盖黏膜一般光滑而无特殊改变,偶见对颌牙咬痕,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移位或脱落。少数病例可继发感染,肿瘤局部自溃烂处向外生长,并出现疼痛。
A-E/P,发生于承牙区的牙龈或无牙颌的牙槽粘膜,为一无痛性、坚实的、外生性肿物,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或呈乳头状。除肿瘤压迫造成的牙槽嵴浅表性吸收外,显著的骨受累很少见。
A-D,目前没有骨外型A-D的报道,临床主诉主要是颌骨无痛性肿胀。X线片上,约50%的A-D表现为斑驳的透射/阻射杂影,边界不清,提示纤维-骨性病变;还可能发生牙根吸收和成骨。
A-U,多见于青年人,年龄在10~2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好发于下颌磨牙区。近80%的病例与未萌的下颌第三磨牙相关。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房透射影,常位于牙冠,可能发生牙根吸收。
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传统观点认为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故不应施行刮治术,须将肿瘤周围骨质至少在12.5px处切除,否则治疗不彻底将导致复发。今年亦有人主张行刮治术,此法虽有保存功能及容貌的优点,但复发率高,应慎用。A-E/P治疗方法为保守性切除。A-U采用刮治术后复发率较低(约10%)
1)对较小的肿瘤可行下颌齿槽骨边缘性切除,以保存下颌骨的连续性。
2)对较大的肿瘤应将病变的颌骨节段性切除,以保证术后不在复发。下颌骨切除后可采用立即植骨;如口腔激发感染或软组织不够时,用克氏钢针及其他生物材料如钛板固定残端,以保持缺隙残端,后期再行植骨手术。
3)对于囊性(壁性)成釉细胞瘤可采用减压成形术,并定期随访。
4)如术前不能与颌骨囊肿或其他牙源性肿瘤鉴别,可于术中做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