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窝是怎么愈合的?
2019-09-29 00:00本站原创
拔牙之后那个窟窿,牙医们叫它拔牙创。愈合肯定是会愈合的,那到底咋愈合的呢?拔牙窟窿有没有愈合得快慢好坏之分?
我们先看看正常情况下,拔牙后牙周组织生理变化:拔牙窝在拔牙后15分钟内形成由红细胞和白细胞共同组成的初始血凝块;24小时后,成纤维细胞开始长入血凝块内;拔牙后4-5天,血凝块开始机化,逐渐转化为肉芽组织,形成上皮条索和新生血管;3-5周,拔牙窝根尖基底部形成编织骨,软组织完全覆盖创口表面并开始角化;2个月后上皮角化已完成,骨小梁改建,有新骨形成;3-6个月,重建过程基本完成,出现正常骨结构。
这是多数情况下的拔牙后恢复过程,就拿拔智齿来说,智齿萌出时间一般在18岁左右,此时期是智齿根尖尚未完全发育完或刚发育完成,智齿刚萌出时牙周膜对智齿“抓”得还没那么牢固,再加上周围骨质较松,拔牙时骨阻力较少。医生拔得轻松,患者恢复得也快。
但大多数拔智齿的人,早已错过这个黄金时期。此时,不光拔牙会更困难,毕竟年轻人骨质富有韧性,比较好脱位,年龄稍长的患者已经没有年轻人牙齿的韧劲和弹性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不光难,恢复得也相对较慢,当人体的骨骼系统发育定型后,牙槽骨基本依赖包裹它的牙龈组织来供养。
当牙龈老化萎缩后,对牙槽骨输送营养的能力日趋下降,牙槽骨也就随之萎缩变短,也就是“骨吸收现象”。
当然,这个时候拔牙也不必害怕恢复得不好。什么是位点保存?
广义的“位点保存”即指拔牙术中或术后为减少牙槽骨吸收,促进牙槽窝内新骨形成所采取的一系列临床治疗方法。
Sclar于2004年首次提出较为规范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即在拔牙窝内植入异种骨粉颗粒,表面覆盖可吸收性胶原膜以修复牙槽骨缺损。
为什么需要位点保存?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是人体骨骼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随着牙的生长发育、脱落替换和咀嚼压力不断改建、变动。
拔牙之后,自然愈合的牙槽骨的体积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减少,水平方向的宽度(颊舌向宽度)平均减少3.8mm,垂直方向的高度平均减少1.24mm。临床研究证明,运用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这种萎缩。
骨板越薄,固有牙槽骨所占的比例越大;如果剩余骨板过于菲薄(通常为颊侧骨板),在拔牙后极有可能被完全吸收。
对于拔牙后的即刻种植,颊舌侧骨板厚度至少要2mm,如若不够,需以位点保存技术予以补充。
为了实现“以假乱真”的美学修复,种植体三维方向的定位有一个确切的范围,因此对种植区域骨的宽度、高度以及骨质都有严格的要求。
拔智齿需要做位点保存吗?
一般拔完是不用做植骨手术,本身内部牙槽骨质重建再生,牙槽窝慢慢会长平。
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比如拔智齿的年龄大于25周岁、邻接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严重,这种考虑局部植骨是有好处的。
位点保存的方法
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引导骨再生技术):将生物膜固定在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利用生物膜屏障阻止生长速度更快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入,创造出骨组织优势生长的环境,成骨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无竞争生长。通常还配合骨缺损处的骨移植。
骨头缺损的地方呢就好比空着的“地盘”,牙龈、根周膜和牙槽骨都想占上,但是呢,软组织的细胞跑得快呀,骨组织的细胞跑得慢呀,怎么样能让骨组织给占上呢,招标。用招标的方式——生物膜把软组织隔开,把“地盘”圈起来,让骨细胞慢慢跑,都是骨细胞的。
那么,骨粉起啥作用呢?把骨细胞比作行进缓慢的步兵的话,骨粉好比工兵搭建的桥梁,可以帮助骨细胞跨越较大的缺口,直至抵达胜利的对岸。
生物膜除了能促进骨组织优势形成,还能防止植入物泄漏,协助创口封闭。
在牙槽嵴扩增术的众多技术中,GBR是目前公认安全、有效、可靠的骨增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