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后牙面白垩斑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2023-01-26 22:13山大北路门诊-通讯员

白垩斑是牙面脱矿形成的多孔隙牙釉质,位于平滑面时,表现为乳白色不透明病损,是早期牙釉质龋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正畸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固定正畸装置在矫治错牙合畸形的同时,也增加了牙面清洁的难度,如不及时进行清洁和维护,牙面菌斑堆积,局部pH值降低,妨碍釉质再矿化,进而发生脱矿,形成白垩斑。隐形矫治技术没有复杂的固定装置,但需要患者每天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至少22h,妨碍了口腔自洁作用,致使唾液中变异链球菌数量显著增长,与未矫治前比较,患者更易患龋。白垩斑不具有自限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和口腔健康维护,易发展为牙体缺损,应引起医师和患者的警惕。

正畸治疗中牙面白垩斑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正畸患者多存在牙齿错位、拥挤,食物残渣及菌斑易滞留于牙面,口腔自洁作用差,清洁措施不易开展,这些因素为白垩斑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导致牙面白垩斑的常见危险因素如下。

1.固定矫治装置

矫治装置如托槽、弓丝、附件等限制了口腔的自洁作用,加剧了细菌生物膜聚集,正畸患者牙面菌斑细菌浓度高,龋损发展更为迅速,白垩斑病损可能在托槽粘接后1个月内出现,而通常龋损的发展至少需要6个月。此外,口内的矫治装置增加后,菌斑内部的菌群组成迅速变化,产酸菌的浓度升高,其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产酸性最强。产酸菌的酸性代谢产物使釉质表面pH值降低,导致釉质脱矿,进而发展为白垩斑。

2.牙面-粘接剂-托槽界面微渗漏

微渗漏是釉质和粘接剂之间的微小裂隙,它的产生与树脂的聚合收缩、釉质和粘接剂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及不充分的粘接有关。釉质与托槽下粘接剂之间可测及宽约10μm的微渗漏间隙,细菌通过微渗漏在牙面聚集、产酸,导致托槽周围及托槽下方的釉质脱矿(白垩斑)、牙齿变色及粘接强度降低。

3.牙面酸蚀

牙面酸蚀是正畸治疗的关键步骤,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轻度脱矿,粗糙多孔,与树脂的粘接面积增加,粘接剂渗入釉质间隙中形成树脂突,产生机械嵌合作用,使树脂与釉质粘接。适度的酸蚀能增加粘接强度,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釉质大量溶解,釉质表面正常结构塌陷,但不能增加表面粗糙程度,并未增加粘接强度,反而加剧正畸引起的早期釉质脱矿。牙面酸蚀面积过大,超过了粘接面积,未被粘接剂覆盖的酸蚀面粗糙多孔,有利于菌斑堆积及酸性物质进入,加剧了釉质脱矿。

4.正畸疗程

正畸治疗疗程长,矫治器周围牙面附着的微生物数量随时间增加,酸性饮食、患者口腔卫生不佳等多种致龋因素的长时间作用,引发并加剧了龋损发展。有学者研究了固定正畸患者的釉质脱矿情况,空白对照组进行常规口腔卫生维护,其余两组在空白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氟化泡沫和护牙素,观察13个月,发现3组患者的釉质脱矿率都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此外,治疗时间的延长会加剧过度酸蚀的脱矿作用。

5.患者因素

龋病是牙釉质脱矿-再矿化失衡的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唾液成分和流量、釉质溶解度、免疫反应、饮食习惯和用药史等,因此每个人的患龋风险不同。正畸前存在白垩斑,口腔卫生不良,酗酒,频繁摄入高糖零食、碳酸饮料等被认为是正畸后白斑的危险因素。此外,患者年龄、刷牙次数、正畸疗程也是釉质脱矿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年患者脱矿发生率低于青少年患者,可能与成年正畸患者认知和控制能力较好,能自觉控制饮食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关。

牙面白垩斑严重影响美观,易发展为牙体缺损,难以自行修复,所以医师和患者应重视并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正畸治疗后白垩斑。正畸治疗中白垩斑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从多方面着手来预防和控制白垩斑,最重要的是防止菌斑形成、釉质脱矿,以及使病变部位再矿化。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医师的规范操作、抗菌粘接剂、氟化物、CPP-ACP、氯己定、生物玻璃、漱口水等也必不可少,多种方法合理地联合使用,才能有效预防白垩斑。


科普医生:张玉杰口腔医学硕士,中共党员,主治医师,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会员,济南市口腔医学会正畸专委会委员。擅长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修复治疗。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3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