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春节印记-藏在记忆深处的年味

2021-03-22 15:15客服中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不经意间,听见孩子在唱幼儿园里学的过年歌谣,关于过年的记忆仿佛一下子涌到了眼前。

记得上大学那会,第一次经历了春运。早上5点的火车,因为学校离火车站比较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火车站等了一晚上,当火车停靠站点的时候,我们使劲才挤进去。在这慢腾腾行驶的绿皮火车厢里,我被挤在过道里,不用扶东西都倒不了。站好后我好奇地打量着周围,有的乘客用编织袋装着行李,几乎快把编织袋撑破;没买到坐票的乘客实在累的不行就找张报纸一铺斜靠着坐在过道上;四五个结伴回家的好友拿出瓜子、火腿肠等零食,在小桌板上摆起了“宴席”。

一位抱小孩的大姐走到我身边,轻声对我说:“能不能让我坐在你边上休息一下?我实在抱不动了。”我立马挪挪行李并靠边站了站给大姐腾出一点空,大姐抱着孩子席地而坐。在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春节值班,她自己带着孩子回婆家过年。“回一趟家这么累,为啥还要回去?”我不禁问。“过年怎能不回家呢?就算是再苦再累,也是值的。”大姐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啊,春节回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路程即使艰辛坎坷,也阻挡不了人们回家团圆的心。

从我记事起,过年就是最幸福、最快乐也是最期盼的节日。进了腊月,年味渐浓,赶年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从腊月十四开始,进入年集,也是一年中集市最热闹的时候,小孩子不用管是哪个地方逢集,只管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就可以了,假花、年画、春联、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锅碗瓢盆是每个家庭过年必须买的。跟着大人从这头到那头,从那头到这头,问价讲价,一趟又趟也不觉得累,因为这其中就图的是一个熙熙攘攘,你拥我挤的年味。有时候买完回家,突然想起来还漏了什么没买,大人们就会赶紧推出自行车再去一趟集市。

每年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哥哥一起帮爸爸贴春联。年三十吃了早饭,爸爸就开始熬浆糊,等熬完冷透,就开始贴春联了,每次我都抢着要去贴,爸爸不肯,说怕我贴歪了,可是他们贴的时候却要让我在下面看着,看贴得正不正。爸爸仔细的清理粘贴的门窗,刷浆糊,哥哥把春联递给爸爸然后帮爸爸扶着将要贴的春联,我就只能负责在一边看看是不是贴歪了,确认是正的,爸爸贴上去,我就会赶紧上去帮忙捋一捋,按一按,很是仔细、用心,也特别开心。贴完春联,我们当地风俗,还要在门框上面贴过门签,过门签是一种每张颜色都不一样的剪纸,每一张上都剪出祝福的字,连起来就是一句祝福,满含着对来年富裕生活的企盼,但要注意顺序千万不能出错,每次我都会小心翼翼的分着,读了一遍又一遍,生怕递错了,贴完后门前变的喜气洋洋,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时过境迁,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从绿皮火车升级到了高铁、飞机、私家车,也改变了人们过年的形式,丰富了过年的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对过年不再怎么期盼,总觉得那是孩子们的“专利”。但无论何时,过年的隆重没有变,对未来的希冀没有变;过年永远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